金猪配资
▲2012年3月9日,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工人在车间做起了工间操。为了减少工人长时间工作的疲倦,不少工厂推出了工间操
以往,打工者总是从一条流水线跳跃到另一条流水线。现在,他们能看到一条更有尊严的上升通道,去做那个操纵机器的人。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图 / 张村城
文 /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聂阳欣
编辑 / 郑洁 方迎忠 rwzkphotos@vip.163.com
农民进城务工是一场大型的迁徙。在有着“世界工厂”之称的东莞,1987年外地劳动力首次超过本地劳动力。到了1998年,外来劳动力达到199.1万人,首次超过东莞本地户籍人口。城乡之间的流动限制随着改革开放而打破,老一辈的农民离开田地,最先进入城市,然后是他们的子女——农村孩子读完初中,就可以进厂了。同乡人往往形成连带的关系,流向同一个地方。即便没有人领路,车站也会把背井离乡的人送到最需要人力的地方。
作家张彤禾在《打工女孩》里记录了林雪的故事,她1990年从四川农村出来打工,“我去问卖票的,我应该买张去哪里的车票?卖票的说去哪,我们就去哪。”就这样,林雪“两眼一抹黑”地来到了东莞,找到了她的第一份工作,70块钱一个月。1990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30元。对无数打工者而言,迈出家门、进入陌生的城市,是艰难的冒险,但同样也是改变命运的契机。
▲2013年10月21日,东莞市长安镇一家鞋厂的打工者。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外来务工人员背井离乡来到东莞打工
▲2012年3月9日,东莞市长安镇,皮革厂的一名员工把头发做成“杀马特”造型
金猪配资
▲2012年3月9日,东莞市长安镇,一家电子厂流水线上的女工,身体与机器“融为一体”
东莞林立的工厂像潮汐一样吸纳了外来务工人员,他们把青春奉献在流水线上。自从1978年第一家外资工厂香港太平手袋厂在东莞开设后,中国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欧美、日韩的鞋厂、服装厂、玩具厂迅速在东莞生长开来。十年间,东莞就从一个农业县变成了工业化聚集的地级市。1990年代,更多的制造业进驻东莞。东莞的4个街道和28个镇各有特色,虎门多服装厂,厚街以鞋厂而知名,石龙专攻电子信息产业。工厂塑造了这座城市的形态。
▲2011年2月15日,东莞市大岭山镇,工人排队等候应聘。招工代表逐一检查应聘女工的手,确认她们是否有流水线工作经验
▲2012年12月17日,东莞市长安镇,赶着去上班的工人在路上边走边吃早餐
▲2012年3月9日,东莞市长安镇,一名工人在观看优秀员工荣誉榜。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工厂通过多种方法激励员工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东莞工厂的业态发生了巨变。机械化和智能化带来产业升级,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逐渐向东南亚迁移,以前动辄数千人的大厂在东莞变得稀少。生产车间里,工人操纵机器的画面替代了以往密集的流水线人工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带来了递增的劳动力需求。截至2024年年底,东莞常住人口达到1057万人,外来人口约占总人口的七成。
流水线上的工人也在发生变化。即便工厂对着装有统一规定,你仍然能在青年一代身上看到对个性的追求,或是染色的头发,或是闪亮的美甲片,或是挂坠饰物的项链,不愿意让自己淹没在成百上千个背景相似的打工者之中。以往,打工者总是从一条流水线跳跃到另一条流水线。现在,他们能看到一条更有尊严的上升通道,去做那个操纵机器的人。
▲2012年1月1日,东莞市长安镇,来自湖南的打工者雷双平在宿舍里写下新年愿望。“在异乡打工挣更多钱,找到自己的另一半”是很多打工者的心声
▲2008年11月1日,东莞市清溪镇,一对外来工夫妇租住在一间老房子里,将废弃的广告宣传单做成了墙纸
▲2006年1月30日,东莞市长安镇,一群打工者参加工厂组织的春节游园活动
▲2014年1月11日,东莞市长安镇,相亲会上自信的男青年和害羞的女青年
▲2014年10月27日,东莞市长安镇,一家工厂在进行早课活动。许多工厂通过早课活动统一员工的生产理念,提高生产效率
▲2022年8月22日,东莞市万江街道,女工在制作“大力神杯”。作为“世界工厂”的一员,她们参与了众多世界品牌的生产
▲2023年11月8日,东莞市长安镇,一家现代化的电子厂里,几名工人同时管理着多条生产线。随着智能生产设备的投入,流水线上不再人员密集
▲2024年5月28日金猪配资,东莞市寮步镇,工人正在车间检测显示屏,身后大型显示屏的光映射在她身上
易倍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