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已经持续了三年多,俄罗斯的处境可谓风雨飘摇。在这场冲突中简配资,昔日的“世界第二军事强国”如今深陷困境,曾经稳居的“能源霸主”地位也被欧洲逐渐抛弃,原本在中东的影响力愈发边缘化……这场战争是否将成为俄罗斯帝国衰落的关键转折点呢?今天我们就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近期,俄罗斯军队在库尔斯克和卢甘斯克等地的战斗中取得了一些军事优势,但无论如何,战场上取得的胜利并没有给俄罗斯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联合国大会上,有多达141个国家投票谴责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侵略行动,唯有5个国家给予支持。在瑞士举行的和平峰会上,超过100个国家的代表到场,然而俄罗斯却被排除在外。连曾与俄罗斯关系密切的印度和巴西,也开始与乌克兰接触,逐渐不再毫无保留地偏向俄罗斯。正如德国的专家所言:“如今的俄罗斯就像一个被孤立的孩子,再强大也难以进入课堂。”
俄罗斯曾试图利用天然气作为“政治武器”,在2022年冬季威胁欧洲会“冻成冰棍”。但事实的结果却截然相反。到2025年,欧洲的天然气进口量相比于战前反而有所上升,美国、卡塔尔和挪威纷纷成为新供应商;德国在北海的风电场和法国的核电站扩建计划加速实施,欧洲的能源结构正在迅速转型。与此同时简配资,俄罗斯对欧洲的天然气出口量暴跌高达80%,价格也一落千丈。结论显而易见:这一张能源牌已然打废,俄罗斯失去了最有力的支撑。
在战争爆发前,俄罗斯曾被视为叙利亚的“救世主”,也是伊朗的“靠山”,更是土耳其的“平衡者”。然而现在,叙利亚的巴舍尔政权面临崩溃,新兴的政权迅速转向欧美,驱逐了在叙驻扎的俄罗斯军队,使俄罗斯辛苦经营多年的军事基地瞬息之间化为乌有;伊朗则遭遇到美国和以色列的强力打击,俄罗斯对于伊核问题的政治解决呼声几乎无人问津;同样,土耳其的姿态灵活多变,既选购俄罗斯的S-400导弹,又与乌克兰展开军火合作。更为关键的是,沙特和阿联酋这些阿拉伯国家开始逐步与印度和中国建立密切关系,令俄罗斯在中东的“朋友圈”日趋缩小。
到了2023年,亚美尼亚的总理帕希尼扬公开表态:“俄罗斯已经不可靠,我们要加入欧盟!”他们不仅选择退出集安组织,还与美国展开联合军演。趁机而动的阿塞拜疆迅速收复了纳卡地区,俄罗斯在当地的维和部队沦为“摆设”。俄罗斯在南高加索地区经营了近30年的影响力竟在短短三年间土崩瓦解。结论便是:连自家的“后院”都无法守住,俄罗斯的地缘战略正显现出裂痕。
虽然俄罗斯拥有许多顶尖的数学家和程序员,但战争却将这一切美好的希望化为泡影。数据显示,到2025年,俄罗斯的IT人才外流量同比激增40%,大型科技公司如谷歌和微软纷纷在东欧挖掘人才;俄罗斯的半导体进口面临制裁,导致手机和电脑的生产量锐减60%;而乌克兰则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俄罗斯军队的动向,致使俄罗斯甚至连无人机所需的芯片都需依赖进口。正如硅谷的专家所言:“俄罗斯在21世纪打了一场19世纪的战争。”
展望2025年简配资,俄罗斯的GDP预计将增幅微薄,仅为1.2%。但这增长究竟来源于何?煤炭出口已连续三年下滑,价格上涨成为其维持收入的唯一途径;军工产业占GDP的比例由5%上升至15%,但库存武器已接近耗尽。当前,通货膨胀率高达9.8%,利率则高达20%,企业的倒闭潮已经悄然来袭。更让人警惕的是,西方制裁令俄罗斯彻底被踢出SWIFT体系,金融体系已被彻底边缘化。
易倍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