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这代人晟红网,从小听到大的一句话就是“知识改变命运”。
这句话,刻在了骨子里。所以我们拼命读书,考大学,考研究生,总觉得学历越高,未来的路就越宽,对未来的期待值就越高。
啥意思呢?就是你书读得越多,心里那道坎就越高。
一个硕士、博士毕业的人,你让他去干一个初中生都能干的活儿,他自己心里就先过不去。
倒不是说瞧不起什么工作,而是你为了这个学历,付出了那么多年的时间和精力,你总得图点什么吧?
你要是真能坦然接受,当初又何必去读这个研呢?
就算你自己能说服自己,身边的人看你的眼光,也会让你觉得特别尴尬。
去年有个新闻就挺火的,说一个北大的本科生,毕业去了故宫的保卫处。

这事一出来,网上议论纷纷。
大家的情感很复杂,一方面觉得名校生干这个,是不是有点屈才;另一方面,又有人说,宇宙的尽头是编制,清华北大,不如编制大。
这话虽然是句玩笑晟红网,但也挺扎心的。
本以为这就够让人惊讶的了,结果后面的事儿,一个比一个猛。
云南一所高校,招了硕士去当保安,还招了三个硕士去当宿管员。还有一个南航的附中,招了个物理学的硕士,工作内容是去学校里打杂。

这些事儿密集地出现,其实就是一个信号。
大家的选择越来越直白:岗位可以苦点累点,钱可以少点,但单位必须要好。
说白了,就是宁愿去一个好单位里当个边缘人,也不愿意大城市里去卷。
这背后,是体制内岗位的极度内卷。
更为反常的是下面这个案例。
广东粤北山区的一个县,人口也就五十来万,经济在省里排不上号。就这么个地方,搞人才引进,结果你猜怎么着?
来的都是神仙。
哈佛的、清华的、北大的、中科大的……你把这些学校的名字念一遍晟红网,感觉半个中国的学术圈都惊动了。最后七百多个硕士,三十多个博士,抢几十个名额。

小县城自己都惊呆了,什么时候打过这么富裕的仗?
很多人想不通,说这些天之骄子,跑到这么个穷地方去,不是浪费人才吗?
可你看看当地给出的条件,就全明白了。
给编制,硕士一年十几万,博士二十多万,还有一大笔购房补贴。那地方房价才多少?不到六千。这意味着什么?博士干上几年,就能全款买一套房。
稳定、体面、有房有家。这些在一线城市需要奋斗半辈子的东西,在这里,几年就能实现。
你说,换了你,你怎么选?
很多人看不懂,怎么突然就这样了?
其实道理很简单。
一个人努力,可以提高自己的分数。一群人努力,结果就是提高了分数线。

以前,研究生是个稀罕物。现在呢?很多985高校,研究生的人数已经超过了本科生,出现了“研本倒挂”。
人一多,就不值钱了,这是最朴素的道理。
人多了,用人单位的门槛,自然就越来越高,越来越刁钻。以前本科就能干的活,现在起步就是硕士。
另一头,是经济。
以前经济跑得快,每年都能生出来一大堆新的工作岗位,那时候大学毕业生也少,是工作追着人跑。
现在呢?经济增速慢下来了,能提供的新岗位也少了。可麻烦的是,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却一年比一年多。
一边是坑少了,一边是萝卜多了。那可不就挤破头了吗?
为了暂时不上班,很多人选择去读研。可这就像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你只是把压力往后推了三年。三年之后,你会发现,门槛又高了一截。

时代的一粒沙,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这种就业的困难,相信总有一天会过去,因为经济有它的周期。
但我们每个人的黄金择业期,也就那么几年。错过了,就真的错过了。
所以,在这个研究生都开始“过剩”的年代,怎么选专业,怎么选城市,怎么给自己定位,就不再是个简单的选择题了。
易倍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